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和33.5%,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6%,继续展现蓬勃之势。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让汽车、能源、信息、交通产业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事实上,这种融合也是对我国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而数字技术应用如何发挥在各个环节中提升效能与体验,也是有关产业上下游正在解决的问题。
以补能为例,目前,我国存在国内充电桩数量不足和布局不均衡的问题,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总数已经达到了859.6万台,而同期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按照车桩比1:2来计算的话,存在不小的缺口。
这其中,高速公路充电桩供给不足的问题,更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等相关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面对我国庞大的交通道路网络,盲目的扩张充电桩的数量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成本,如何科学调度与管理充电桩需要系统化的考虑。归根结底,既要在“量”上精准把握,也需要在“质”上做好文章。
至于如何为充电桩“提质”,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要尽量协调统一充电控制、物理接口、通信协议三个层面的技术标准,解决车桩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尽量协调统一现有各充电桩平台之间的信息互联,推动统一化的、权威性强的充电桩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平台对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并多管齐下引导企业积极接入平台。
目前,我国充电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作为连接车主与运营商的枢纽,充电平台如何发挥自身的价值,把握数字化、智能化机遇也成为关键能力之一。
以朗新集团自研的新能源汽车聚合充电服务平台「新电途」为例,该平台结合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充电设施的兼容与协调,提高充电效率与服务质量,让车主可以跨品牌、跨地域一码充电。而通过动态定价、场站画像、用户画像、智能推荐等大数据分析技术,车主还可以更加快速、精准地找到附近可用充电桩。此外,结合“先充后付”功能,车主也可以无需预充值即完成缴费。从找、充、缴三个环节提升了车主的出行体验。
针对当前运营成本高、管理维护复杂等运营商难题,数字化技术也在发挥着作用。通过“AI+大数据”技术,新电途可以为运营商提供充电热力地图、城市配电网模型、场站周边消费大数据模型等多维服务,帮助运营商精准选址、科学定价与精细化运营。而AI算力监测提供的安全监测、故障告警等功能,也为运营商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确保充电服务稳定可靠。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让充电场景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新电途正在探索的“充电+”服务模式,未来有望将充电服务与餐饮、汽车美容、休息、运动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出集充电、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提升用户充电体验的同时,也能给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商机。
截止目前,2024年一季度新电途已在400多个城市广泛连接了近1200多家充电运营商,满足1300万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在5月召开的2024年上海国际充换电展上,新电途还将展示AIGC等新技术在应用场景的落地成果,为人们呈现更具未来感的智慧充电全景图。